王方庆微微皱眉,说道:“张大人所言甚是。近日来,我也深感朝堂气氛愈发紧张,长此以往,恐对大唐江山不利。不知张大人今日前来,是否有何良策?”
张柬之见王方庆态度诚恳,便试探着说道:“实不相瞒,近日我与李旦王爷为了朝堂安稳,费尽心思。王爷更是亲自撰写了一份上表,旨在为陛下排忧解难,稳定朝局。只是这上表呈递之事,颇为棘手,不知王大人可有什么想法?”
王方庆听闻李旦亲自撰写上表,神情微微一动,问道:“王爷一片赤诚之心,令人敬佩。只是不知这上表内容究竟为何?”
张柬之见王方庆并未直接拒绝,心中暗喜,于是将上表的大致内容,略去一些关键细节,向王方庆讲述了一番。王方庆听完,沉思良久,缓缓说道:“王爷此举,实乃为大唐着想。若能让陛下知晓王爷的心意,或许真能化解一些朝堂危机。只是此事重大,容我再考虑考虑。”
张柬之见王方庆没有当场答应,也不便强求,便说道:“王大人慎重考虑也是应该的。此事关系到大唐的未来,还望王大人早日给我答复。”
从王方庆府邸出来后,张柬之立刻赶回王府,将与王方庆交谈的经过详细告知李旦。李旦听完,说道:“王方庆大人处事谨慎,他需要时间考虑,也是情理之中。我们只需耐心等待,切不可催促。”
数日后,王方庆派人送来消息,邀张柬之再次前往府邸。张柬之赶到后,王方庆一脸严肃地说道:“张大人,经过几日深思熟虑,我决定助王爷一臂之力,代为呈递上表。只是此事风险极大,一旦泄露,我等皆有性命之忧。”
李旦退出长生殿,此时的长生殿早已不是武则天理政之所,而是李显偶尔休憩之地。他心中虽仍有些忐忑,但更多的是一丝希望。他深知,此次机会来之不易,若想真正改变朝堂局势,还需与张柬之、狄光远等人继续谋划,督促举荐之人做出成绩,赢得陛下信任。
回到王府,张柬之和狄光远早已焦急等待。见李旦回来,两人赶忙迎上前询问情况。李旦将面圣经过详细告知二人,原来,李显看了李旦的上表后,态度颇为冷淡,只是淡淡地说会酌情考虑,便让李旦退下了。
张柬之听后,眉头紧锁,说道:“陛下如今似乎对朝堂争斗之事有些倦怠,又或者是对王爷有所猜忌,才会如此态度。看来我们的计划,要面临更多阻碍了。”
狄光远也一脸忧虑:“如今陛下亲信韦后,韦后野心勃勃,与武氏残余势力暗中勾结,朝堂局势本就复杂。王爷此举,恐怕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,他们必定会从中作梗。”
李旦神色凝重地点点头:“我也料到会有这般艰难。但为了大唐江山,绝不能就此放弃。我们需另想办法,争取让陛下重视此事。”
张柬之沉思片刻,说道:“或许我们可以联合朝中一些正直且有影响力的大臣,共同向陛下进言。如此一来,或许能引起陛下的重视。”
狄光远却有些担忧:“此举虽好,但那些大臣们畏惧韦后和武氏势力,未必敢轻易与我们站在一起。稍有不慎,反而会让我们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”
李旦目光坚定地说:“哪怕只有一丝希望,也值得一试。我们先暗中联络那些平日里对朝堂乱象有所不满的大臣,探探他们的口风。只要能说服几位关键人物,便有机会成事。”
于是,三人立刻开始分头行动。张柬之利用自己在朝中多年的人脉,秘密拜访那些有望争取的大臣。他言辞恳切地向他们说明当前朝堂的危机以及李旦上表的意图,试图唤起他们的责任感。然而,大多数大臣都顾虑重重,不敢轻易表态。
就在众人感到有些沮丧之时,一位名叫宋璟的大臣表示愿意支持他们。宋璟为人刚正不阿,一直对韦后和武氏势力的所作所为极为不满。他的加入,让李旦等人看到了一丝曙光。
随着宋璟的加入,又有几位大臣在深思熟虑后,也决定站在李旦这一边。众人商议后,决定联名向李显再次上奏,详细阐述朝堂权力失衡的危害以及整顿朝纲的紧迫性。
这份联名奏章呈递上去后,李显起初并未在意。但韦后看到奏章后,心中警觉起来。她深知,若让李旦等人的计划得逞,自己和武氏势力的地位必将受到威胁。于是,她在李显耳边不断吹风,说李旦等人结党营私,意图不轨。
李显听了韦后的话,心中不免起了疑虑。他再次仔细查看那份联名奏章,越看越觉得李旦等人的举动背后似乎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。
几日后,李显下诏,斥责李旦等人不该私下串联大臣,干预朝政,并将李旦举荐的几位大臣降职外放。李旦、张柬之等人得知此消息后,心中悲愤不已。
张柬之怒不可遏地说:“陛下如今被韦后迷惑,是非不分。如此下去,大唐江山危矣!”
狄光远也满脸无奈:“如今局势对我们极为不利,王爷,我们该如何是好?”
李旦深吸一口气,强压下心中的愤怒和无奈,说道:“事已至此,不可冲动。陛下如今对我们已有猜忌,若我们再有过激举动,只会让情况更糟。我们暂且蛰伏,等待时机。”
然而,韦后和武氏势力并未打算就此放过李旦等人。他们暗中谋划,企图给李旦等人安上一个谋逆的罪名,将他们彻底铲除。朝堂之上,暗潮汹涌,一场更大的风暴正悄然降临,而李旦等人又将如何在这危机四伏的局势中,为大唐的未来寻找一线生机呢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