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到这,照样是半个文盲。
照样还要回炉重造。
更别说考个状元什么的,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那可是比登天还难。
她即便多活了二十几年,在这儿依旧是个小菜鸟。
况且京城不比江州自在,这里有这里的规则,到处都是你惹不起的权贵。
想要在一个地方安居乐业,就得去了解这地方的规则,乃至法度。
否则一不小心,脑袋怎么掉了都不知道。
就比如。
有些朝代不能吃鲤鱼,吃了是要挨板子的。
有些朝代,穿奇装异服上街是要被抓起来的。
而在买宅子一事上,有些朝代等级森严,普通百姓房屋不能有彩色瓦片,对台阶的高度和院子的重落都是有限制的。
若是违反,都是要受到处罚的。
再比如飙车。
哦不,是跑马。
古时的百姓同样也不能在集市上跑马。
若是肇事,违者是要受以鞭刑,严重者甚至还要被流放去做苦力的。
所以这些时日,阿娘一有空就会同他们絮絮叨叨。
小姑娘也竖起耳朵专心听着。
陆青瑶就是很惊奇的发现,小闺女自从来了京城后,就变得十分乖巧。
别人说话唠嗑,她都静静的听着。
也不知道她能不能听懂。
反正就是很专心的样子。
阿娘说完,口渴了,让秀秀姨去买吃的喝的。
淼淼目光落在装银票的匣子上,又落到阿娘的衣物首饰上。
心想阿娘现在也算是富婆了,却还是依旧如此低调。
就连他们京城的一品居也不曾去过,全部交由靳掌事打理。
正好奇着,秀秀姨就慌慌张张的回来了。
一上车,就让马夫驾马车赶紧离开。
“怎么了,发生了何事?”
陆青瑶准备掀开帘子看看,被秀秀给拦住了,“阿姐,快回家收拾行李,别在这待了。”
姨姨的性子,有什么事能让她紧张成这样?
姜淼淼都感觉跟着紧张了。
待到马车走了起来,才听秀秀姨说道:“阿姐,姜云泽和齐采薇想害你,两个卑鄙无耻小人……”
“你这才一和离,京城大街小巷就都传遍了,说你是罪臣之女,虽然罪不及外嫁女,但你现已和离,应与陆家同罪论处,怕是明儿的早朝就会有朝臣跳出来提这事了,我担心……”
担心煊帝扛不住压力。
他让陆家父子悄悄前往北地,就是想让他们守边,再打得叛军一个措手不及。
断然是不会现在为陆家平反的。
陆青瑶无奈道:“只能破财免灾,看来这到手的银钱还没捂热,又得马上花销出去了。”
这个局面她是有设想过的,只是没想到百姓和朝臣反应会那么激烈。
连她一个小女子都不肯放过。
多少有些替父兄寒心。
“阿姐,眼下该如何是好?”秀秀面对这样的事,还是有些手足无措,“要不我们逃吧?”
她都想好了,不行就带着阿姐和孩子们躲起来,待到陆家沉冤昭雪了再出来。
可拖家带口,还有老弱妇孺的,还是有些难办。实在要是逼的人没了出路。
就……
就找个土匪窝捣了,改名换姓藏进去。
陆青瑶可不知道秀秀已经为她想好了退路。
就是落草为寇。
她思忖片刻问道:“秀秀,这几日京城的粟米是多少一石?”
“现下正值秋收,粟米价格本应贱价的,但今年收成不好,又逢兵变,朝廷征收粮食,现在粟米已经涨到五百文一石了。”
去年这个时候,阿姐收的粟米都才是三百文一石。
不过阿姐这几年来,每年都在持续不断屯粮。
稻米和粟米都有囤。
每年秋收囤,春夏卖。
像粟米可存长达九年不坏,远比稻米好储存。
所以每一年,阿姐都是将南方的优质稻米运往北边卖了,又囤下不少粟米。
现如今军粮征收的大多也是粟米。
而粟米的价格也在水涨船高。
秀秀攥着陆青瑶的胳膊,“阿姐,我们今年应该会大赚一笔了,不过都大难临头了,你怎么还想着赚钱啊?”
陆青瑶笑着道:“不急不急,我问你,咱们如今库房里还有多少石粟米可以调用?”
“五十万石。”
秀秀掰着手指头都算不清今年能赚多少了。
但应该是能赚个盆满钵满的吧。
不过想想也是,即便躲进山寨还是需要银子的,她们也不可能像真土匪那般去打劫。
陆青瑶:“秀秀,你去调二十万石粟米出来,送往户部。”
户部?
“为何要送去户部?”秀秀十分不解。
陆青瑶想了想,又拿起刚到手还没捂热的银票递给秀秀,“再添三万两,连同这些银票一起送回江州,告诉靳掌柜,今年可以多屯一些粮食。”
“阿娘,你……你不会是想将那二十万石粟米上供出去,充军粮吧?”姜子宴一听见户部,脑子里就有了这个想法。
“什么?捐出去。”秀秀瞪大了双眼。
阿姐赚这些钱可不容易。
那双手,拨算盘都拨出茧了。
姜子宴二话不说,直接接过阿娘随身带的小算盘。
噼里啪啦的拨了起来。
算了算。
“五十万石粟米购入差不多花销了十五万两。”
“而二十万石粟米成本在六万两左右。”
“捐出去之后还剩三十万石。”
“这三十万石按如今的市价卖出去,十五万两只多不少。”
姜子宴欣喜道:“阿娘,您这笔买卖做得不亏,若是能用这些粟米堵住百姓和朝臣的悠悠众口,也值了。况且这些军粮都是给将士们的,吃饱饭才能打胜仗,干爹和外祖父们才能尽早回来。”
“听宴儿这么一分析,倒还真是个好主意。”秀秀虽然没听懂姜子宴的嘀咕,但也恍然大悟了。
“阿娘,您好厉害。”姜淼淼可越发崇拜阿娘了。
若她没记错的话,阿娘在桃溪村的竹笋买卖起色后,就开始屯粮了。
她居然那时就已经开始未雨绸缪了。
莫非阿娘未卜先知,也是……
姨姨也和她有同样的疑问,“阿姐,你是怎么想到要早早囤粮的?”
陆青瑶看着儿女和秀秀的眼神,都有些不好意思。
笑着道:“我打小在边关长大,那儿不比京城,粮草不足乃是常态,没有战士的时候,都是自给自足,自是知道将士们的难处……去了江州,看到那大片大片的稻田,就下意识的想多囤些粮食。”
姜淼淼:……
额!是她想岔了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