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 X

第292章 大结局·五·山海晏(2 / 2)

……

日暮始,光景一时,颠颠倒倒不知不觉竟已半。

无暇掌灯的雅致竹屋内,夜色悄然包裹。

暗下去的光线中,泪滢滢愉悦雪色间红梅绚烂。

蜿蜒绕肩臂缠了半身的丝线悬着一朵火焰般的落花。

刹那,他心口陡然绽开一朵赤红妖艳的曼珠沙华。

同一时间,盘踞背上的旧伤痕间一层层浮现出一条飘飞的赤色丝缎状图案。

花焰在那千丝万缕的赤线的纠缠中燃烧,坠落。

……

竹月深数月,几乎日日赏花绽。

……

濯旌王几次催苏诫进宫协政,都被他借口推脱。

直至能用的借口都用完,这才依依不舍山下去,让云渡也跟着去。

云渡说,她与池胤约好一起去给亡亲扫墓的时间就近,她还是先把竹月深这边的事处理完,随后下了山再喊他一路。

光阴如遇风之河潮,一波卷着一波,一浪逐着一浪,载着日照月染的四季漂着滚着似的远去。

落在岸上,是三春花开万色华;

打在田间,是盛夏鸣蝉唱农忙;

跳上枝头,是爽秋金叶戏硕果;

乍饮风霜,是银冬雪被生机藏。

迎风雨筹谋八年,安得三疆见宁日,联扞九域不敢欺。

各境平靖之年,钟离与燊亲临督建的学宫已在南北壤界显露雏形。

占地宽广,楼宇摘星。

既两境交好,彧国自然不会只看着瞧着。

于是,曾经那批彧国向南武购买的木材便由苏诫开口,濯旌王做主,送给了南武去修宫造殿。

次年,两帝学宫完成主宫修建,钟离与燊与年幼彧君共居宫城内,接受苏先生教学。

同年秋,北雍因民心易主,奔向强国,自主献出治理权给大彧,由彧国安派有能之人管理,周氏只保留贵族阶位与富贵。

又次年夏,学宫竣工,钟离与燊提议将学宫所在地建成城,南北各出一半地。

城名由苏诫来赋。

问两国官吏意见。

两国官吏只敢议论,不敢反对。

而后,身为两国之人当时苏诫题新城城名为“九岿城”。

岿,巍然也。

九,喻九域,昭野心,慑外尔。

毕竟天大难调风雨,地大难聚一心。

尤其外族。

……

同年冬,钟离与燊自退南武帝位,与彧国濯旌王并居摄政王一位,辅佐夏姓幼君,共治天下。

改国号——鋆。

毫不意外,南国文武全员反对。

最后由苏诫出面,以自家——苏氏一族命运浮沉为例,同众臣讲起了“君若有道,三疆臣民是一家,君若不道,殉国忠良片羽轻;为臣者,当忠君命;为官者,先思民心”的道理。

如他苏家,纵被故国君主抛弃,只要始终保持一颗正直心,于何地不能扎根?

如云府,如池府,只要心怀宏义、正义,立世有口皆碑,名望不落尘,殉道万民追思,半生也绽辉煌,何处不值?

而此些,皆非君所赐。

众官听了苏诫之言,心中认同,嘴上却还是硬,说易主并非不能,但要他们易主后去效忠一个外族女人之子,他们做不到。

实际他们大部分人所顾虑的哪是君主何人任,不过是怕自身利益损失罢了。

猜出众人心思,钟离与燊于是出面安抚他们说,虽然他不再为他们所忠之君,但他们现有的权利一改不变,并当即要濯旌王和帝师苏诫作保证。

若不能重视南官的利益,他钟离与燊第一个不同意。

至于君主有外族血统一话,苏诫道:“外族?外境即为外族么?那便将外族之境收归我族舆图。”

话音掷地有声,勃勃野心之豪言当场封缄质疑之口。

三疆一治,万民归心。

然则,新旌初扬的巍巍华朝一如步履蹒跚的鋆朝幼君,要走的路还很长,要学的知识也将无限。

国泱泱,吏如潮,谋生于这片苍莽大地地上的万万黎元形形色色,谁也不知下一场风雨起在何地何时。

但不管风雨弱或强,自有俊才代代拔地出,抵挡洪流不摧根,护这山海达千秋。

【全文完】

上一页 目录 +惊喜 末页